专长领域

联系我们

  • 姓名:王友杏
  • 手机:13595853334
  • 邮箱:1397876316@qq.com
  • 证号:15202201210238034
  • 律所:贵州八辩律师事务所
  • 地址:贵州省盘州市胜境大道505号工行大厦四楼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民商事裁判解析> 浅谈青少年犯罪成因及预防

浅谈青少年犯罪成因及预防

来源:盘县律师   网址:http://www.pxlawxs.com/   时间:2015-11-28 17:11:18

分享到:0

  内容提要: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趋势一直呈居高不下态势。据相关统计,青少年犯罪总数已达刑事犯罪总数70%以上,而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至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在青少年犯罪中杀人、抢劫、强奸、等恶性暴力案件的比重愈来愈大,愈演愈烈的校园暴力已经到了令人痛心疾首的地步!暴力事件的不断发生,给我们的家庭教育现状带来了警示。如何强化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成为急待解决且社会问题。

  关键字:青少年 犯罪 特点 成因 预防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趋势一直呈居高不下态势。据相关统计,青少年犯罪总数已达刑事犯罪总数70%以上,而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至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在青少年犯罪中杀人、抢劫、强奸、等恶性暴力案件的比重愈来愈大,给家庭教育现状带来了警示。如何强化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成为急待解决且社会问题。

  一、青少年犯罪案件的特点

(一)暴力化

  青少年犯罪呈暴力化,成人化走向。攻击性增强,杀人、伤害、抢劫、强奸、绑架人质等重大暴力性犯罪增多,对社会危害加剧。

(二)低龄化

  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不良文化影响等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已比20世纪70年代提前2至3岁。近年来,在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当中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人数逐渐增多,而因不满16岁不予刑事处罚和不满14岁不负刑事责任的人数也占了极大的比例。

(三)团伙化

  因未成年人缺乏足够的体力、智力、胆量和经验,单独作案往往难以成功,结成团伙可以互相壮胆,减少作案阻力,使犯罪易于得逞。此些因素促使未成年人犯罪团伙化。

(四)智能化

  青少年求知探索欲旺盛,模仿性极强,尤其对坏事物的接受力强,感染快,再加上现代信息的传播便利,科学技术的急剧发展,使犯罪方式、作案手段在青少年中的传播速度很快,犯罪的方式和手段更趋于智能化。

  二、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分析

  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发展,是受人的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制约的。人的心理发生和发展,就是把人的生物特征和需要,不断地纳入到这一特定的社会关系的规范之中,生物学因素决定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存在,而社会因素则决定着心理现象发生和变化的方向。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既有生物学因素也有社会因素,具体地说,就是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不良影响与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中的不稳定性、冲动性相结合,导致正常社会文化和道德关系内化失调的结果

(一)主观因素

  青少年时期,是心理发展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时期,正处在高度的社会化进程中,身心发展都尚未定型,可塑性很强,这一时期的心理特征主要体现为:

1、渴望独立的心理

  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希望摆脱家庭和学校的束缚,独立自主,这种心理如果引导得当,青少年就会积极向上,心理健康。反之,则有可能与社会对立,与他人对立,最终走向犯罪。

  2、喜欢独立思考却又经验不足

  青少年思维活跃,爱独立思考,对自己不了解的现象,不理解的问题都表现出十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由于他们社会经验不足,认识能力尚未发展成熟,对许多社会现象和科学的准则还没有自己定型的见解和观点,容易受暗示而模仿,自觉不自觉地受一些不良因素地影响,看问题时以偏概全、固执己见,自己认为正确符合自己兴趣爱好的知识就不加考虑的片面接受,以致受到不良的社会风气和一些宣扬暴力、色情的不良亚文化的影响而走上犯罪道路。

3、情感强烈又不稳定

  未成年时期,思想的兴奋性高,情绪的波动性增强,具有极大的冲动性,既表现为热情活泼,又易急躁,激动,好感情用事。有时,当个人需要受到限制而不能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挫折感,进而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此时,如果缺乏正确的思想导向,青少年则有可能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不计后果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向有关当事人或无辜群众实施攻击行为,进行报复。

4、逐渐成熟的性意识

  青少年处于生理发育时期,性机能逐渐发育成熟,从而产生强烈的性意识,有接触异性的需求,然而,他们又缺乏组建家庭和负担家庭的法律道德责任和经济能力,从而产生了生物性和社会性的矛盾。这一时期,及时加强品德教育、法制教育、两性知识的教育,对于避免其因特殊的生理发展而受到外界不良书画的影响走向犯罪有积极作用。

(二)客观因素

1、家庭的不良影响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在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社会,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精神文化生活内容的变得愈加丰富。现代家庭在经受各种诱惑的同时,也逐渐在发生变异,这对青少年的心灵也产生了巨大冲击。

1、家长的行为不良

  家庭中的社会化很多都是在无形中进行的,父母的言谈举止、态度等对未成年人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未成年人好奇心强,可塑性大,善于模仿,但其分辨是非、控制自己意志的能力较弱。如果父母有赌博、酗酒、盗窃、卖淫、嫖娼等不良行为,都会给子女以暗示的影响,并使他们模仿大人的不良行为行事,在其心灵中孕育下违法犯罪的种子。

  2、家庭气氛不和睦或结构不完整

  家庭气氛可以成为未成年人违法和犯罪的直接原因,和睦、不和睦或冲突的家庭气氛,与违法行为率关系甚大。不和睦的家庭比和睦的家庭,其子女违法行为者明显要多。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夫妻之间经常充斥着吵骂、指责、揭短、厮打,弥漫着冲突和不和谐的气氛,会给子女带来极大的挫折感和不安全感,长此以往会造成孩子性格内向、孤僻自卑等人格障碍。而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导致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交流失衡,人际关系冷漠,易使其形成孤僻、冷漠、自卑等不良性格特点和反叛心理。他们在家里得不到爱和精神生活的满足,往往会向外寻求精神支持和寄托。这样,由于其本身心理尚未成熟,社会经验不足,在不良环境的影响和坏人的教唆、引诱下,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3、家长教育方法不当

  家长无原则的溺爱、袒护,使孩子对自己不良行为产生“合理感”,让孩子形成“以为恶小而为之”的心态,等孩子问题成堆后则采用极端粗暴的压制的教育方式切不可取。许多青少年的失足与此有关,最初是长辈的喜爱、夸奖,周围人们的称赞,使孩子产生了唯我独尊、目中无人的态度。等到罪错成堆,家长感到没面子,就采取无情的谩骂毒打。这样从对不良行为的“合理感”未经任何思想转化突然变成“犯罪”,成为大众指责的对象,则容易引起孩子剧烈的心理矛盾,随即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将孩子“推”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学校教育的缺失

  如果说家庭是孩子心灵成长的土壤,那么,学校就是孩子心灵成长所需的营养,学校是塑造孩子美好心灵的生态场。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生态,必将对孩子心灵后天的成长产生重要而积极的影响。但从我国整体的教育环境和局部的教育生态状况来看,还有诸多弊端,“云南马加爵事件”充分暴露了我们现代教育生态里的不足。

1、忽视思想品德教育

  由于在教育观念上片面强调智育的重要性,学校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有这方面的教育也往往是方法简单、陈旧或是流于形式,而且内容空洞、脱离实际,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再加上在教师队伍中,确实有一些素质差,职业道德低下的人。

2、法制教育效果不佳

  学校法制教育落后,效果不佳,造成学生法制观念淡薄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法制教育课老师基本上是非法律专业毕业生,而且多数由政治老师兼任,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出现解释法律知识准确程度不高的问题,上课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让学生死记硬背。

  3、青春期性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滞后

  学校的青春期性教育基本上仍是空白。而未成年人的青春期基本上都是在学校期间度过的,未成年人进入青春期后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开始对性有所感知,性意识处于从萌芽到日渐明确和成熟的阶段,他们对性的理解具有模糊性,但是由于获得正确性知识和性教育的渠道不畅通,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指导,使得他们在性知识上表现为愚昧无知。

(三)社会诱因的侵蚀

  社会的影响在孩子心灵成

电话联系

  • 13595853334
  • 0858-8133033